查看原文
其他

参赛:瑞典,中国中产最后的净土?(杂文)

北欧模式Arwen 北欧模式 2022-03-28

请点击上方蓝色“北欧模式”关注本公众号!





本文为“我的北欧故事”征文大赛参赛作品





瑞典,中国中产最后的净土?


作者:党君华


现如今在中国,中产焦虑变成了一个很突出的社会现象,虽然收入越来越高,生活也似乎越来越好,但压力却越来越大,感觉每天活得都特别累。这其中,对孩子的教育是重中之重,与之相伴的,就是整天刷屏的各种“鸡娃”与“内卷”相关的话题。于是,为了能让孩子喘一口气,也能让自己喘一口气,很多有条件的中产家庭都尝试移民国外(当然是发达国家),因为听说至少有三个好处,一来国外环境污染小、有利于健康,二来工作压力小而且福利比较好,三来教育质量好、学业压力轻、有利于孩子身心发展。我们在斯德哥尔摩居住的是一个比较新的小区,从两年前开始陆陆续续搬来很多刚刚移民瑞典的中国家庭。有一次,无意中和一位刚搬来的妈妈聊天,了解到她们家其实在移民时考察过很多地方,其经历非常有代表性,在此简要和大家唠一下。


       如果没有记错的话,她们应该首先考虑的是美国,但是一次赴美旅游经历让她们彻底打消了去美国的念头。当时,她们一家住在市中心的一个酒店,然后租了个车去游玩。在一个小巷子里的时候,路况不好开不快,几乎和步行差不多。他先生当时在开车,突然从后视镜发现有一个黑人好像一直尾随着他们的车走了很长时间。他本能地紧张起来,想尽量地开快一点,但却怎么也开不起来。随后,那个黑人慢慢走近了,一个手敲着他的窗玻璃,另一个手藏在兜里。她们全家人都吓坏了,不知道这个黑人要干什么,也不知道他另一只手里是不是握着枪。他先生尽量镇定下来,不去看哪个黑人,当突然看到前面的路况变好可以通行了,立刻一脚油门下去,一溜烟地逃走了。


       她说的这个情况想必大家从新闻上都有听到过,我们也有一些同学去过美国留学或者还在美国生活,都有极其相似的经历。说到这里希望白左们不要用歧视黑人之类的言语来攻击我。我个人非常同情黑人,他们其实才是受害者,但他们身不由己无法改变,处在那样一个社会里,很多黑人没有接受太多的教育或者还染上了毒瘾等,所以犯罪率自然会高一些,这也是有公开数据可以查的。白人中也有很多人渣,比如诱骗杀害章莹颖的克里斯滕森。当然中国也有这样的人,这几天刚看一个宣判,一个人陆陆续续奸杀了多名女性。所以说这并不是我要说的重点。除去受教育程度或者心理变态等因素,最可怕的地方其实在于持枪合法化。因为枪的存在,所有人的生命其实都处在极大的危险之中,而你完全没有控制感。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前几天刚刚发生的一名美国黑人男子随机开枪,打死打伤多人,其中包括中国留美博士范毅然。而美国的持枪合法化是几乎不可能被废止的,有现实原因比如枪支协会的阻挠和游说,也有体制原因比如这种事天天发生大家习以为常而国会议员为了选举要解决更为迫切的问题、根本没有动力去推动改革,当然也有历史原因比如对自由权利的推崇甚至教条。


       说回正题。Pass了美国,她们又考虑了五eye联盟中的澳大利亚、新西兰还有加拿大(五eye联盟中的英国聊天时没有提到,这里也就不赘述了)。由于她先生是做IT的,所以肯定要找IT相对发达的地方。但他们遗憾地发现,新西兰和加拿大IT业非常不景气,工作很难找,找到以后呆得不满意也很难再找到下家,上升空间啥的自然也就等于几乎没有了。这一点应该也是属实的。我去加拿大交流过一段时间,那边网络费用很贵,我都不舍得开4G网,后来看到个小公司卖3G卡,比较便宜,我也就买了,毕竟我呆不久,查个地图啥的是够用了,但我发现当地买的人也特别多,就问一个人,他说这个多好,便宜呀。另外我们有个做IT的同事移民去了加拿大,但是说那边工作得很不顺心,考虑搬家到美国试试,但也比较犹豫,一个是上面说到的问题,另一个是福利的问题,因为加大拿再怎么说福利还是可以的,比如产假什么的,但美国就另说了,啥福利么有,所有的东西都要买保险。当然挣得多的话也没问题,保险啥的不是个事,但如果挣得不多,那可能就比较麻烦了。之前看一个新闻,有一个哥们在美国读博士后,媳妇不工作,三个孩子,一家人在当地买了个别墅,虽然不贵,但是以博士后的工资养起来非常困难,于是就把空闲的房间租给来美国上学的中国小孩,结果因为一个小孩损坏了床还是什么东西与这位博士后的媳妇起了冲突,结果这孩子歹念一生把这位博士后给杀了,实在是令人唏嘘。这怎么又说美国去了。。。


       再说澳大利亚。她说她们通过一些渠道了解到,澳大利亚的排华现象极其严重,也搞不清为什么。这个事情我自己也有耳闻,而且还做过相关的研究。前一段时间刚刚看到一个新发表的研究,调查了澳大利亚白人对于本地长大的亚裔青少年的感知,结果发现,即便这些亚裔小孩表现出强烈的爱(澳)国主义举动时,白人还是觉得他们不完全是澳大利亚人,可见对于亚裔的不认同是根深蒂固的(抱歉原文一时找不到了,随后找到了发到评论里)。另外,大家可能都知道条件反应,比如一个中性的东西,一旦和某个东西连接在一起之后,单单呈现这个中性的东西就可以引发相应的反应,比如在狗面前将铃铛声和食物一起呈现多次,随后当铃铛声出现而食物不出现时,狗也会分泌唾液。对人的话,一般用轻微的电击,接受电击时会出现皮肤电阻的升高,当把一个中性刺激比如某个人的照片和电击配对后,单独呈现这个中性刺激就会导致皮肤电阻升高,当然了,如果总是出现中性刺激而没有电击,慢慢这个条件反应就没有,也就是消退。当把中性刺激换成是负性刺激时,比如你讨厌的人的照片,那么这个条件反应就会形成得更快、消退得更慢(相较于中性刺激)。而这种效果,在美国白人对黑人照片的反应、澳大利亚白人对于中国人照片的反应上都有发现,也就说明了澳大利亚对于华人的负性态度。但是十年前我们在中国做过一个研究,考察中国人对于白人照片的反应,并没有这种效果,因为那时中美关系还很好,中国人普遍对于白人的态度都是中性或者正性的,现在做可能就不一定了(见文末参考文献)


       最后,这位妈妈说,她们锁定了瑞典,发现这里有很多优势:首先很安全,歧视也不是很重,虽然这两年随着年轻移民的涌入出了一些事情,但总体还好,另外那些事情也大多集中在几个不安全的小区域;其次教育质量比较好,北欧教育早已盛名在外,在中国更是几乎家喻户晓;第三,IT业也不错,这么小的国家居然有爱立信这样的大型跨国公司,还有其他一批不错的小企业,总之整个产业还是不错的,而且极其缺人手,这样她先生过来工作上就不至于太憋屈;最后就是福利很好,这个大家都知道,医疗、教育几乎免费,产假(夫妻一共480天,其中390天是工资的80%)、失业保障啥的都很好(一个月交一百克朗,失业了就能在一年内领取相当于工资80%的失业金,上限为25000,工资高的人可以再买个其他保险,也就两三百,就能拿到超出25000的那部分的80%);最后,房子还不是很贵,斯德哥尔摩贵点,其他地方真心不贵,还没有中国准一线城市房价高,而且贷款也不难申请,利率非常低。所以,她们就决定来瑞典了,虽然物价比较高,天气不太好,但比起前面说的,这都不叫事儿。最后,因为娃闹得不行,我们的谈话在愉快的氛围中落下了帷幕。

 

       通过这些比较可以看出,瑞典其实真的挺好的。现在的优势都是积累了好几百年的结果,比如工业革命以来,瑞典本土没有发生过战争,瑞典的传统文化比较信奉平均主义所以社会更加平均、人与人也比较平等。但是可能安逸久了人就会变吧,现在的瑞典还是有一些让人不由就想吐糟的地方。比较典型的就是这次抗疫,政府实在就是窝囊废,根本什么都不愿意做,而且看起来也不像会做的样子,跟电视上演的末代皇帝差不多,就差不会自己系鞋带了。在个体层面上,现在瑞典年轻人实在令人堪忧。我个人感觉老一辈的瑞典人有很多优秀的品质比如节俭、勤劳等等,但现在的年轻人貌似不是这样的,不愿意吃苦也不愿意钻研。我之前在另一个文章里提到过,瑞典这边凡是理工科的专业,读研读博的几乎全都是外国人,很少能够看到瑞典本地学生,现在就连心理学这种半文半理的学科也是外国人越来越多(毕竟涉及统计啥的)。之前我在一个课上带过一个瑞典本土的心理学硕士生,帮我收过数据。这孩子人挺热情,口口声声说要读博,但是因为现在申请博士不太容易,没有发文章的话机会很小。于是我就和他说,你帮我收数据这个论文你来写吧,这个对你申请有帮助,他也很高兴就答应了。结果这一答应可好,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一年多了没有音讯。我当时在带娃也就没理。后来我联系他,他说自己太忙了顾不上,我……    我说你忙啥呢,他说他找了个研究助理,想看看有没有读博的机会,我……


       所以,我个人感觉,目前看来,瑞典可能可以算是中国中产阶级最后的净土了,但是未来会怎样,可能也不好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现在的果是以前种的因导致的,而以后的果,是现在种的因导致的。现在种的什么因,大家可能需要观察。但无论如何,希望大家都能在事业上有好的发展,在孩子教育上有好的收获,在生活上有好的体验。


参考文献

中国人对于白人照片的反应的研究,作者曾经把这个结果发表在心理学专业期刊上,可以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查看。


支持本文获奖,请点击右下方的“赞”!一等奖有1000克朗奖金的哦~


大赛细则:

北欧模式牛年春节“我的北欧故事”征文大奖赛火热征稿中!


其他参赛稿件:

参赛:搬向北方(随笔)

参赛:徽北集(诗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